培育健美的體魄與高尚的靈魂
http://m.mattsalter.com2022年02月10日 13:47教育裝備網
編者按:奧林匹克運動是不能與教育分離的,自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教育就是蘊藏其中的寶貴財富。奧林匹克文化所倡導的是一種身心和諧、真善美統(tǒng)一的教育。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是綜合性的體育盛會,其中所包含的競爭、榮譽、友誼等啟發(fā)我們對教育進行深入思考。以下兩篇文章探討奧林匹克運動會與教育的關系、建設體育強國的重大意義,審視北京冬奧會對青少年國際參與意識的喚起與培養(yǎng),等等,以期為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冰雪運動進校園”、學校體育等提供新的思路。
2月4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北京國家體育場隆重開幕。北京作為首個“雙奧之城”,再次迎來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體育盛會。這場源自古希臘跨越兩千多年的體育運動,精神風范和思想文化歷經千年不斷豐富發(fā)展,對教育事業(yè)改革發(fā)展極富啟迪意義。
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富有教育意涵
公元前776年于雅典誕生的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古希臘的教育思想文化所成就。古希臘是西方的文明發(fā)源地和教育事業(yè)搖籃。斯巴達的學校教育旨在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戰(zhàn)士和赤膽忠心的公民,通過格斗、野營、舞蹈等形式,強化身體的訓練和意志的磨煉。雅典同樣重視學生的競技培養(yǎng),既包括賽跑、角力、騎馬、駕車、游泳等體育活動,又高度重視哲學、智力和藝術才能的培養(yǎng)。兩系相加相融,古希臘形成了追求完美、和諧發(fā)展的教育取向。其中,體育競技具有莊嚴神圣意義,被作為祭祀神靈的最佳儀式,通過赤體運動展示健壯之美,以此祈求神靈的賜福和庇佑。奧林匹克運動會倡導在運動中展示勻稱矯健、富有活力的肉身,張揚人的本性和本質力量,叩問自然之謎,體育遂成為古希臘全民全社會的盛事,凡是大型社會活動必有競技比賽。
古希臘人崇尚健美的風尚、勇于拼博挑戰(zhàn)的氣質,再加上理性主義塑造出的費厄潑賴精神、運動家風度和神圣休戰(zhàn)原則,打造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特質,同時積淀了豐厚的教育思想底蘊。
第一,“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鄙眢w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不解決好身體的問題,不塑造出健美的體魄,教育的任務就不能有效落實,優(yōu)秀公民就無從養(yǎng)成。第二,古希臘信奉身心和諧之美。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等人,都是奧運賽場上的競技優(yōu)勝者?梢哉f,奧運會的佼佼者,身體與靈魂是和諧統(tǒng)一的。社會所崇尚的,是健美的身體上棲居著高貴的靈魂。第三,古希臘對人才的培養(yǎng)方式,豐富多樣而注重實踐。以奧運會為例,它包括祭祀、運動競技和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運動員、哲學家、藝術家、歷史學家和教師等共同參與,使古希臘的體育場就像附加課堂和集市的綜合體。這樣的盛會,是一個對青年進行教育的良好場所,也是對教育成果進行檢驗的理想場所。
以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增進人類團結進步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傳統(tǒng)而延傳,但由于戰(zhàn)爭、內亂、排斥異端文化和遭遇自然災害興衰不定,甚至停辦和廢止,成為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世界和諧的一個晴雨表。
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潮“催生”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把人從神權桎梏中解放出來,宗教改革提升了世俗精神和理性精神,啟蒙運動弘揚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接續(xù)涌動的三大思潮共同宣揚現(xiàn)代人本主義,使現(xiàn)代奧運會的舉辦成為可能。在法國教育家顧拜旦等人的努力下,1894年,法國巴黎國際體育代表大會宣布成立國際奧委會,決定每4年舉辦一次世界奧運會。第一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1896年在雅典舉行,F(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架起了傳統(tǒng)與時代之間、各國各民族之間握手對話的橋梁,呼喚健全的現(xiàn)代性,并體現(xiàn)出體育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們深沉反思,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價值與教育功能進行挖掘和時代轉化,強調“人并非僅僅具有肉體的靈魂,應該具有肉體、精神和性格”。因此,《奧林匹克憲章》規(guī)定,奧林匹克主義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chuàng)造一種在努力中求歡樂、發(fā)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的生活方式。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以提高人類尊嚴;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的精神,促進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從而有助于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
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謀求建立一種真善美的生活方式。奧林匹克運動精神與15世紀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倡導人的身心全面發(fā)展相契合;與17世紀興起的紳士教育思潮,倡導培養(yǎng)身體健康、德行良好、知識和技能廣博實用、精明能干的實業(yè)家相契合;與19世紀興起的主知教育思潮,倡導道德教育、知性至上相契合;與二戰(zhàn)以后興起的全人教育思潮,倡導弘揚生態(tài)視野、生命意識以培養(yǎng)多方面發(fā)展的“全人”相契合。奧林匹克運動會首先是競技比賽,展示挑戰(zhàn)極限、挑戰(zhàn)自我的決心,沖刺“更快、更高、更強”。如顧拜旦所強調,“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斗,其精髓不是為了獲勝而是使人類變得更勇敢、更健壯、更謹慎和更落落大方。這是我們奧運會的指導思想!眾W林匹克運動存在的真正原因在于它不僅在身體上改善人類,而且使他們的思想更加高尚,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理解與友誼,亦即“更團結”,“一起向未來”。
以冬奧會為契機推動體育強國建設
奧林匹克運動發(fā)源于西方文明的源頭,是西方文化的一個側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有與奧運文化精神相通的質素,也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中國融入“五環(huán)大家庭”,豐富了奧運精神的內涵。
中國古代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崇尚身心兼修、陰陽平衡,沒有西方的身心二分執(zhí)念。但中國文化中同樣有一股“尚武”之風。在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教育中,體育不可缺席且地位很高。古代中國曾一度“尚俠”,只是隨著儒家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文德”受到推崇,而“威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貶抑,中國人漸漸趨于文弱。臨近近代,家國窮困,體質孱弱,中國人被貶稱“東亞病夫”。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仁人志士呼喚新文化、培育新國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強種保國”旗幟,力倡強體強民以謀求民族獨立、國家解放。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號召“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培養(yǎng)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青少年體育蓬勃發(fā)展。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
新時代以來,體育強國建設扎實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事業(yè)和奧運會申辦舉辦工作,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確立體育強國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體育強國,把全民健康作為國家現(xiàn)代化重要標志,強調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強調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開創(chuàng)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戰(zhàn)略部署,不斷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與體育。2018年,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夢連著中國夢,奧林匹克精神攜手中華體育精神。北京冬季奧運會,是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契機。2015年8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國家體育場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指出,2022年冬奧會在北京舉辦,是中國體育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同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開創(chuàng)雙贏局面的重要契機,也將進一步激發(fā)中國民眾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情,帶動更多中國人關心、熱愛、參與冰雪運動,為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和奧林匹克精神傳播作出積極貢獻。北京冬奧會,是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契機。2021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調研時指出,體育強國的基礎在群眾體育。要通過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把我國冰雪運動特別是雪上運動搞上去,在3億人中更好推廣冰雪運動,推動建設體育強國。
在總書記的囑托和推動下,中國冰雪文化蔚然成勢,群眾性冬季運動廣泛開展,“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逐漸普及,中華體育精神、女排精神深深激勵著運動員及廣大人民群眾自強不息、奮斗拼搏。據(jù)統(tǒng)計,全國各地居民均不同程度參與冰雪運動,其中12個省份冰雪運動參與率達到30%以上;通過科技助力、開展非雪季運動項目等方式,冰雪運動向四季延伸,多地形成了全年常態(tài)化的冰雪活動組織模式。教育和體育系統(tǒng)共同推進“冰雪進校園”,把冰雪運動普及推進到百萬青少年人群。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將冰雪運動技能列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成為學生強身健體的常規(guī)運動。
北京冬奧會盛大開啟,中國以實際行動為奧林匹克運動注入了中國力量、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在“一起向未來”的旋律中,推動中國體育事業(yè)、中國教育事業(yè)豪邁前進的步伐,篤定有力。
(作者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