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編詳解普通高中三科統(tǒng)編教材
http://m.mattsalter.com2019年08月28日 09:35教育裝備網
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普通高中三科統(tǒng)編教材投入使用及義務教育三科統(tǒng)編教材全覆蓋工作情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總主編、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張異賓,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張海鵬,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徐藍,參加發(fā)布會并分別介紹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統(tǒng)編教材有關情況。
《思想政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全套教材共7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4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生活》《邏輯與思維》3冊。
編寫思路
教材編寫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思想政治課程的關鍵作用,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堅定“四個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體來說,一是貫穿一條主線: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二是合理設計結構:整體構建、分塊安排教材內容。三是創(chuàng)新呈現方式:增強教材的針對性、可讀性。
編寫體例
教材設置單元導語、課導語、正文、穿插于正文中的各種欄目、綜合探究;緳谀坑刑骄颗c分享、相關鏈接、專家點評、名人名言、名詞點擊等5種類型。部分教材設置了體現本冊特點的欄目,例如,必修4設計“閱讀與思考”,選擇性必修3設計“示例評析”。這些欄目和正文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整體,從不同角度展開內容。
為突出綜合性和實踐性,教材設置了“綜合探究”內容,必修1共有2個,其他各冊教材每個單元有1個!熬C合探究”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情境,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圍繞議題,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重點學習內容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整套教材系統(tǒng)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經濟、政治、法治、文化、民族、宗教、社會、生態(tài)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詳細闡述。重在引導學生系統(tǒng)、深入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理解中貫徹新思想,在感悟中建設新時代。
(二)法治教育。教材法治教育的重點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必修3《政治與法治》教材系統(tǒng)講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介紹了民事權利和義務,以及與學生未來密切相關的婚姻家庭、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社會爭議解決等方面的法律內容。
(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教材系統(tǒng)講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特點和當代價值等,重點介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核心觀點、重要思想。采取“春風化雨”的方式,講述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領袖,李大釗等革命先烈,董存瑞等革命英雄,集中闡述革命文化,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同時,教材以“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為議題,設計綜合探究,闡釋“國家安全,人人有責”,講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意識。
《語文》
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
編寫思路
教材編寫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注重發(fā)揮語文課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強化綜合性、實踐性,著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是統(tǒng)籌安排教材內容,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創(chuàng)新教材體例設計,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三是強化語文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編寫體例
必修教材每冊8個單元,覆蓋7個學習任務群;選擇性必修教材每冊4個單元,覆蓋6個學習任務群。另外,教材設計了4個獨立的“古詩詞誦讀”板塊。
28個單元中,22個單元以課文為核心構建,基本欄目包括單元導語、選文、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選擇性必修教材稱為“單元研習任務”)。教材將寫作任務融入單元學習任務中,讀寫結合,發(fā)揮課文的范文作用,讀什么寫什么,解決讀寫分離的問題。
教材還有2個整本書閱讀單元和4個活動類單元。這些單元以一體化設計的學習任務為核心,帶動整本書的閱讀或實踐活動的開展。
重點學習內容
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材精選反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名篇,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體裁的覆蓋面,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均有呈現。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占全部選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
二是革命文化。教材選取反映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作品,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贊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凸顯革命理論文章的指導價值,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還有《長征勝利萬歲》《大戰(zhàn)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材注重選取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作品。這些課文,有的反映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展現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如《哦,香雪》;有的謳歌時代楷模,贊頌自力更生、執(zhí)著探索、忘我奉獻的寶貴精神,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有的反映黨在新時期的理論探索,體現出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四是國外優(yōu)秀文化。教材也選入了十多篇外國文學文化經典作品,有《復活》《百年孤獨》《哈姆雷特》《致云雀》等。對于這類作品的選取,重視文學性和思想性的統(tǒng)一,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進行分析,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增強文化理解能力,提升文化鑒別力。
《歷史》
普通高中《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
編寫思路
教材編寫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唯物史觀,充分反映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引導學生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具體來說,一是精選史實、史論結合,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歷史敘述和評判中。二是通史與專題史結合,多維度呈現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三是合理設置欄目,全面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教材圍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5個核心素養(yǎng),總體安排、各有側重地進行內容和欄目設計。
編寫體例
教材每課以正文為主體,輔以一些功能性欄目。其中,“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所涉及的主要歷史內容和學習要求,“導入圖(語)”生動、簡潔地引出本課要講述的內容,“學習聚焦”提示學習重點,“史料閱讀”簡要補充拓展相關文獻材料,“歷史縱橫”對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等作進一步補充、擴展,“思考點/學思之窗”強化學生對正文涉及內容的思考,“探究與拓展”重在提升學生對相關材料、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此外,每冊教材各設一節(jié)活動課。
重點學習內容
一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教材內容涵蓋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tǒng)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發(fā)明、天文歷法、醫(yī)學等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50余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余件,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二是中國人民170多年斗爭史和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必修上冊介紹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謀求民族獨立的歷史,展現了近代中國不同階層救亡圖存的努力和斗爭,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史實,重點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提出的重要戰(zhàn)略方針、召開的重要會議、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勝利和涌現的英雄人物等,突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中發(fā)揮的中流砥柱作用,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引導學生認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三是國家主權、海洋意識教育。教材以史實為依托,講述西藏、新疆、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作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淵源,增強學生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國家主權安全的意識,形成正確的國家觀。
四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材講述了各民族在我國歷史上交往交流交融從而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介紹了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